可以不谈恋爱,但不能没搭子
来源:凤凰网     时间:2023-07-08 17:49:42

作者 | 寇大庸

“蹲饭搭子!可全程当哑巴,不强行尬聊,不是话唠,相处轻松,不油腻,异性不会越界,主打的就是高效精准需求。”


(资料图)

这是小红书上一则寻找“饭搭子”的帖子,底下600多条留言,都贴出了自己的需求和特点,互寻合适的“饭搭子”。

这就是最近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的“搭子文化”,可搭的不止吃饭,“奶茶搭子”、“追星搭子”、“健身搭子”、“游戏搭子”,花样百出,万事皆可搭。

乍一看,“搭子”就像是球友、饭友、票友的新式表达。但从线上到线下,这种介于朋友与陌生人之间的弱关系状态,却似有蔓延之势。

越来越多的人想要从传统的关系中解脱出来,进入一段简单、方便、轻松的关系,甚至有人表示,“可以不谈恋爱,不能没有搭子”。

这不禁使我们思考,当“搭子”成为一种普遍的相处之道,究竟意味着什么?

我们只是搭子,不是朋友

一位朋友对我说,她觉得“搭子”这个词特别适合用来撇清关系。

在向别人解释和某个异性的关系时,只要说对方是自己的“饭搭子”,比模糊不清的一句“我们只是朋友”来得明确很多。

《当我飞奔向你》剧照

不仅是对外澄清,“饭搭子”、“游戏搭子”等明确的前缀,本身意味着对暧昧不清的拒绝,更暗含了一种对关系的否定。

和挚友、恋人等不断走向深入的关系范畴不一样,人们与“搭子”只是如蜻蜓点水般地在浅层交往,而且甘愿停留于表面。

称呼某人是自己的“搭子”,其实就是在提示这个边界的存在,“我们只是一块吃个饭,不要想太多”。

不必深度参与对方的人生进程,也无需发展成密友、恋人这样更深刻的关系,只要相约做一些彼此都快乐的事情,是“搭子关系”的本质特征。

“搭子”关系内含的这种边界感,是存在于“搭子”之间的默契,无须言明、心领神会。一个优秀的“饭搭子”,绝不会在吃饭的时候关心对方的情感状态、工作情况和诸多心事,而是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客气却又不显生疏的交往边界,富有生气却又不带感情,让一场聚餐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。

我们对“搭子”这种功能主义式的人际关系的期待,要求的是“即刻满足”。例如,找球搭子的时候,我们想找的是球技相当的人;玩游戏时,我们期待对方技术了得、团队合作能力强、脾气还要好。

我们会容忍和自己的朋友、恋人、孩子做某件他们不太擅长的事情,见证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过程。但我们绝不想找一个菜鸟当“搭子”,“搭子”是与自己在特定领域旗鼓相当的人。

《流金岁月》剧照

深刻的关系往往是一种“相互负责”的状态,在关照他人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。在与朋友、恋人、孩子相处时,我们在意共同的生活经验,分享、进入彼此的生命。

但是,“搭子”之间不负有责任,大家“有福同享,有难不同当”。我们不会期待与“搭子”建立一种共同成长的发展式关系,它从形成的那一刻起,就进入了完成时,停滞在相互满足需求的层面。

身在心不在,才是“搭子关系”的精髓所在。

渴望亲近,害怕靠近

在找“搭子”的现象中,我们看到了朋友、恋人、亲人等传统关系的失落。

我们常在老一辈人那里见到“一辈子的关系”,朋友、同学、战友、夫妻,彼此共同成长、相互扶持。但在年轻一代身上,这种稳固而长久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罕见了。

建立稳固关系的前提,是彼此处于共同的生活状态之中,要求生活经验、生活节奏的步调一致。

《熟年》剧照

但是,现代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变动不居。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处在移动之中。今天在这、明天在那,处境在变、观点在变,遇到的人和问题也都在变。人们想要进入一段深刻的关系的条件变得越来越难以满足了。

在这种流动的处境中,生活的无穷可能性和丰富性,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时刻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,从前的好朋友可能因为一次搬家、一场考试,便与自己经历了截然不同的生活,变得话不投机。没有什么是“一辈子的关系”,包括朋友、伴侣。

当一切都在变化时,我们很自然地意识到,只有“自我”是稳定、牢固、值得信赖的。时刻确定自我的真实性,“我在哪,我是谁,我有什么需要”,才能使我们感到掌控了自己的生活。

只是,当一切都建立在“自我”之上时,我们所生成的欲望、伦理、道德,最终都转变为一种个体化的处理和表达,“我”是衡量一切的尺度。

《千寻小姐》剧照

这是现代社会个体化革命的成果,让人从熟人社会里密得喘不过气的“关系”中解放出来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人们在获得自由的同时,人际关系也变得脆弱了起来。

别说朋友、同事这些普通关系,就算是恋人、挚友、亲人这类亲密关系,也不具备“理所应当”的特性,任何人想要从中抽身,只需要“我想我愿意”,就可以实现,而不必背负来自他人、社会的道德期待与重负。

这使人际交往产生了不确定性:一段辛苦培育出来的关系,指不定哪天就突如其来地崩解掉了。当关系不再具有绝对的稳固性,打开自我就意味着承担受伤的风险。

为了不让自己受到伤害,我们便倾向于在人际交往中封闭自己的内心。在《自我决定的孤独》一书中,作者是这么形容当代人的自我保护意识:

《余生那年》剧照

“我们这些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个体已经将自己彻底密封起来,皮肤刀枪不入,一味塞住耳朵,低头盯着智能手机,不受任何干扰,为的是能够在移动中迎接各种挑战。”

在一种既渴望亲近,又害怕靠近的矛盾心理下,直截了当、快速催熟的人际交往成为了转型时期人际关系的最优解,通过寻找“搭子”,以一种低成本且极具效率的人际交往,获得人生的慰藉。

重估人与人的关系

在一次采访中,我问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崇明,为什么当代人越来越感到生活没有意义。他解释道,现代社会把个人从传统中解放出来,赋予人自由。但同时,现代社会也不再提供不言而喻、不证自明的确定性意义,人生的意义要由自己去赋予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存在主义式的、具有强烈审美倾向的个人主义,越来越成为今天很多中国人,特别是年轻人追求意义的方式。这使得人们习惯于通过满足自己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获得生活意义,例如吃美食、健身、看展、看演出,参加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。

《今夜,就算这份爱恋从世界上消失》剧照

这种看待意义的方式,构成了人们寻找“搭子”的心理基础。

与此同时,我们的社会结构虽然已高度原子化,但人们的生活方式却仍有着鲜明的群体特质。

在日本,流行“一人食”的概念。餐厅的座位安排、菜单设置、饭菜份量,都根据单人吃饭的需求进行调整,一个人可以毫无顾忌地走进餐厅,点上一份菜品多样的单人套餐,而不必面对一个人吃不了几个菜的尴尬情况。

日剧《孤独的美食家》里的五郎叔,就是“一人食”的典范,他因工作周游日本,每到一处地方,都一定会独自找个餐馆吃饭。“一个人享用美食”的理念,也让这部剧被奉为“当代人的至高治愈”。

这是已经高度个人化的社会才会出现的饮食文化,人们习惯于一个人吃饭,而餐馆也提供相应的餐食选择。个体化的需要和社会服务高度匹配。

在这样的社会,自然会诞生《孤独的美食家》这样的影视作品,也只有在高度个体化的社会中,这种剧集才会获得共鸣。

《孤独的美食家》剧照

有意思的是,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从这部剧中找到了慰藉,但我们的社会现实却与日本并不相同。

虽然我国社会经历了几十年的个体化进程,人们的生活,特别是都市人的生活,已经从传统社会的集体生活中解放出来,进入个体化的阶段。

但在社会中配套的变化则相对滞后,无论是集体意识、道德伦理、社会服务上,我们的社会还没有做好迎接个体化社会的准备。

例如,在心理上,人们觉得“火锅一个人吃显得尴尬”;在服务上,大多数餐厅也不会为单人食客准备半份的菜肴;“落单”,仍是一件会让人感到焦虑和不安的生存状态。

找人陪着,才能在功能和心理上顺利地“进入”社会生活。在此意义上,找“搭子”,其实是个体化的个人在面对一个变化滞缓的社会,与之协调共处的方式。

《当我飞奔向你》剧照

只是,找“搭子”虽然可以让我们熨贴地进入社会生活之中,但我们越是习惯于这种能够随时抽身的“搭子”关系,就越是在不断地迎来送往中加深自我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。

崇明提醒道,真正坚实的意义感需要建立在对自我的超越之上,也就是与他者建立信任和友爱的关系。

只是盯着“自我”是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的,在审美性、文化性的活动中,人们尽管可以得到个体的满足。但只有进入共同体中,个体才能拥有力量,而不感到自己是软弱和孤独的。

“搭子关系”的流行,既反映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渴求,又同时暴露出难以进入长久稳定关系的无力感。

此前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,人类学家袁长庚预感,未来十年会是中国人在私人关系方面较为激烈和焦灼的时间段。

很长时间以来,中国人的家庭也好、亲密关系也好,在很大程度上从属于其他的社会单位,与更宏大的社会进程捆绑在一起。直到改革开放之后,个体才被凸显出来。

从本真的爱与意义的层面思考人际交往,对于中国人而言个是挺新的事物。这种变化迫使人们思考,人与人为什么要结合在一起,为什么要彼此欣赏、彼此承认。

《当我飞奔向你》剧照

朋友、恋人、亲人等关系范畴的内涵,都要经历一次全面重估,才能焕发新的生机。

旧的模式面临考验,而新的模式尚未形成,成为我们在人际关系上面临的独特困境。这也是“搭子关系”之所以流行的原因。

与其说“搭子关系”表现了一种浅薄化的人际交往趋势,不如说它反映了我们的迷茫。当在找“搭子”的时候,我们在找些什么?或许是身处转型时期中的我们,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
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,部分来源于网络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