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他乡即故乡】卢华英:我与遵义相遇的三十年_每日关注
来源:遵义发布     时间:2023-05-04 12:04:49

吾心安处即故乡。人才流动,是人才成长成才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区域间人才相互流动,能带来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,有效促进区域间思想文化科技交流,以达到相互促进、共同进步的目的。

遵义,这座红色之城、转折之城,一直以海纳百川的气度和求贤若渴的态度,吸引了大批专家人才,呈现出愈发崭新的气象和更加昂扬的姿态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“他乡即故乡”栏目,带你一起走进不同阶段非遵义籍人才与遵义共同成长发展的故事。今天,一起走近卢华英和遵义的故事。

人物简介

卢华英,籍贯浙江东阳,本科学历,获美术学学士学位,1994年来到遵义。先后获全国“三八红旗手”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、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,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贵州名匠、贵州名创等称号。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雕刻艺术,1989年以来,一直从事竹木工艺品的设计、开发、管理及培训工作。经过30多年的磨砺,其竹雕艺术风格独特,独树一帜,技艺精湛,自成大家,形成了“卢华英雕刻”独有艺术特点,成为贵州省竹雕领域的佼佼者,被评为“贵州省竹雕大师”。

初识 结缘

我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个手工艺世家,父亲做木雕,母亲做竹编,耳濡目染之下,从小便爱上了这门手工艺。母亲会用竹子编扇子、包包,小时候家里会请一些竹编老师到家里来做凉席,我就在边上用他们不要的材料,自己编着玩儿。父亲是做木雕的,他拿一把刀,几分钟就能雕出一幅图出来,当时就很崇拜他,觉得父亲好厉害,自己很想学习,长大后要像父亲一样厉害。

1989年,我有幸进入世界闻名的浙江东阳木雕总厂深造,并得到了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等多名大师的指点,受益匪浅。至此,我将父亲的雕刻技艺、母亲的竹编技艺完好地传承了下来。

与竹子结缘,是在1994年,一个偶然的机会,我遇见了赤水市轻工局退休的老局长,他十分认可我的雕刻技术,并邀请我去赤水看看。在父母的鼓励支持下,我一个人来到了遵义赤水,给我最初也最深的感受,就是竹子多,满山遍野都是,随即便萌生了将传统木雕的技法融入竹雕的想法。

雕刻要有一定的书画基础,只要有时间,我就翻阅关于赤水的书籍,并结合赤水丰富的竹类资源,依靠自己的雕刻技艺打造竹雕。雕刻木材一刀下去就能达到想要的效果,但是竹子不行,五六刀都雕不进去,表皮比较硬,又是滑的,难度大得多。为了做好竹雕,我开始不断尝试着改良刀法,最终发现从竹筒纹路横切面下刀最为省力,也不会把竹筒破坏掉。

在赤水的头几年,有好几次回乡的机会,我都放弃了。原因很简单,因为我觉得一个新行业必须要有带头人来做。当时在赤水,竹雕没有其他带头人,如果我走了的话,衰败了很可惜。从1994年到赤水与“竹”相遇,我就知道自己和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,30年来,我一直坚持从事竹雕、竹编工艺,就是想把竹雕做得更好。

匠心 守艺

2008年,我受政府委托,负责对赤水省级文物——复兴江西会馆进行修复。由于复兴江西会馆的戏楼雕刻部分在“文革”期间被破坏严重,修复工作量大,需补刻20多个历史故事,300多个人物。而我觉得每一件作品,尤其是古代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有严谨的考证,一个作品代表一个故事,是文化的传承,一件衣服、一个饰物代表一个朝代也代表一个人的身份,一点都不能弄错。

为了不辜负政府的信任,也为了重现复兴江西会馆的历史辉煌,我跑遍整个贵州有古建筑的地方,了解当地的雕刻风格,并通过进书店、上网查资料等方式,从服饰、佩戴、人物个性等方面反复论证,认真推敲。需要修复的人物、花鸟、门上的饰品等,具体没有计算过,但至少有几千件,很多人物手脚都没有,衣纹也有些破坏,要修复需要先知道这个故事是什么内容,是哪个朝代的,搞不清楚的话,作品就不完美。我们十几个人吃住都在现场,花了半年多的时间才把它修复完成。不负重托完成了任务,得到了省文物专家的充分肯定,还有游客们的称赞,我打心底里高兴,靠自己的手艺再现复兴江西会馆的历史,也挺有成就感的。

我一直觉得,传统的精髓要保留下来,也要与现代的东西去结合,根据现代人的需求、现代人的审美,做创新的产品,它才有生命力、才能走得更远。不管是做什么事情,只有不断地努力学习,才能让自己的技术水平提高。留青竹雕不仅需要深厚的绘画、书法等功底,还要有娴熟精湛的刀功手法,2012年我创作出了留青雕《孔子讲学图》,是留青竹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,在中国工艺美术苑里也不多见,很荣幸,在2013年深圳文博会上该作品获得了银奖。

传承 新生

我一直坚定着当初来赤水的信念,我要做赤水竹雕产业的带头人,而且一定要把它做好。这么多年来,我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,也致力于将雕刻技艺进行推广,我教过的学生记不得有多少,但10000多人应该是有的。1993年,应赤水市扇庄的邀请,在赤水扇庄负责技术培训、新产品设计、开发等工作;1999年,应赤水市政府、赤水市乡企局等部门的邀请,为100名竹雕爱好者进行培训;2006年,我创办赤水市神雕竹艺厂,给艺术爱好者无偿提供技术培训;2008年给40名残疾人进行竹雕艺术培训,并让10名残疾人继续留在厂里深造,无偿提供食宿并且给每人300元的补助。2018年培训学员三期,4名学生创业,解决灵活就业20名……

政府很重视我们手艺人和技艺传承。现在,手工技艺在赤水已经成为职业技术学校的一门必修课,我很高兴这么多年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支持。政府部门还搭建了培训平台,也为我们手艺人传承技艺提供机会。2019年实施的“百名工匠兴乡计划”和“竹艺生花”项目,我和赤水市民间工艺协会的会员组成赤水市竹艺工匠志愿者服务队,分组到各个乡镇去开展培训,已培训学员1000余名,学员学成后现开设扶贫车间五个(市中、天台、旺隆、长沙、丙安)解决就业100余人,此项目获贵州省第二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金奖。

我们的雕刻工艺,就是要这样一代代传承下去,更要一代一代发扬光大。

━ ━ ━ ━ ━

审核:邹杰

来源:遵义组工

编辑:李京湄、曹妍、甘露瑶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